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消费现状-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行为分析
思政大学生消费情况调研原因和意义?
原因:
1. 了解消费观念和行为:思政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其消费观念和行为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调研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消费心理和习惯。
2. 教育引导的需要:通过调研,可以发现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为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提供依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 社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能对社会消费趋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了解他们的消费情况有助于预测和引导社会消费方向。
4. 经济压力与理财能力:调研可以揭示大学生在经济来源有限的情况下的消费模式,评估他们的理财能力和应对经济压力的能力。
5. 消费文化影响:在现代消费文化的冲击下,了解思政大学生如何应对和选择,有助于分析文化对其消费的作用机制。
意义:
1. 教育改进:为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使其更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 个人发展:帮助大学生自身认识到消费中的问题,促进其自我反思和调整,培养理性消费和良好的理财习惯,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3. 社会稳定: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消费观念,避免过度消费和盲目攀比,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经济研究:为消费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特定群体的数据和案例,丰富研究成果。
5. 政策制定: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有关学生经济管理和消费引导的政策提供依据,更好地服务学生群体。
调查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适合用哪种方法?
1.以问卷调查为主,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分发调查问卷给相关成员,就可以开展具体的问卷调查了。把调查问卷平均分发给各调查人员,统一选择中餐或晚餐后这段时间开始进行调查(因为此时学生们多刚呆在宿舍里,便于集中调查,能够给本次调查节约时间和成本)。调查员在进入各宿舍时说明来意,并特别声明在调查结束后将赠送被调查者精美礼物一份以吸引被调查者的积极参与、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查结果。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督促。调查员可以在当时收回问卷,也可以第二天收回(这有力于被调查者充分考虑,得出更真实有效的结果)。
2.通过网上查询或资料查询调查统计资料: 调查者查找资料时应注意其权威性及时效性,以尽量减少误差。因为其简易性,该工作可直接由撰写人完成。
调查问卷。
用电子档的调查问卷,扫二维码即可回答这种形式是最合适的。第一,大学生手机自由,老师不会限制使用手机,看手机的频率更高更方便填写。第二,电子档调查问卷方便统计数据,纸质版的还要复印纸张,而且比起纸质版的调查问卷,电子档的更省时省力,所以建议使用电子档调查问卷的形式。
大学生消费行为规律?
月前:充裕
月前期手头很充裕会把上个月加购在购物东西给买了,女孩子主要是一些化妆品,男孩子主要是一些游戏类的东西
月中:消费一般
这个时候自己想买的东西已经买了,逛淘宝的次数不会那么多更多的是把钱应在吃饭和约会上。
月末:吃土
大学生消费有什么特点?
有人一顿饭吃50元不觉得贵,有人花2000元买装备觉得值……现在的大学生消费有什么特点?我问了广州、武汉、北京的1000多名在校大学生,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一顿饭一般也就吃50块吧!
“一个月大概要花5000元左右吧。一般一餐50,基本都是点外卖,再加些水果。”正在读研究生的小颖,跟我聊起日常消费显得十分从容。
这似乎与那些天天嚷着想要实现“车厘子”自由的成年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挣钱的人1个月可能都花不到5000元,一个在校学生花这么多正常吗?
从问卷调研数据看,大部分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都在1000至2999元之间,过着一日三餐30元刚好,40元略多的日子;像小颖一样月均消费在5000以上,一顿饭就能吃50元的学生还是仅占到了调查总数的10%左右,属于少数。
毕竟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车厘子再好吃也不能当饭吃,有限的生活费他们还是更希望花在“刀刃”上的。
游戏打不过?花2000买个号!
比如,自己的游戏角色身上!“这游戏我算是老玩家了,结果上次遇到一个对手,我怎么都打不过,一气之下,我直接花2000块买了个号,把他***了……当时就感觉这钱花的太值了……”一说到自己的游戏角色,本来腼腆的小伟,开始激动起来。穿着普通T恤牛仔裤的他,游戏角色却穿着几百块的皮肤。
对小伟这类游戏玩家来说,自己随便买几件T恤换着穿就行,但游戏角色的皮肤一定要是最新最潮的,他们担忧“穿太土没人跟你玩”。
在我们的调查中,给自己的游戏角色花钱比给自己花钱还舍得的学生,远不止小伟一个。除此之外,把钱花在直播、[_a***_]、追星之类的上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当今大学生相较80后,对外面的世界、新鲜事物接受度更高,游戏、旅行、高科技、为偶像打call无不涉猎。爱好多,花钱的地方自然也就多,即便嘴边喊着“吃土”,消费力却俨然追上了“中产”。
更何况,对于在饱暖富足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来说,对于同一样事物,怎么能允许自己落后于别人呢?
这种追求“上位”的心态,每个年代都存在,这在“入学三件套”上就能看出一二。
70年代,脸盆、水瓶、被褥等日用品算是大学生踏入校门的基本装备;
80年代,收音机、手表、钢笔开始逐渐流行;
90年代有随身听、传呼机、胶卷相机才算时髦;
2000年,谁上学要是没个手机,不带个AIR,没个minipad,都不好意思跟同学搭话;到了现在,三件已经远不能分出胜负了,更多的“套餐”加入了进来。
至于有房有车的学生,鉴于中国父母的“天下之忧而忧”,房子车子出现在大学生的自有物清单里也并不稀奇。汇丰银行对9个国家9000多名“千禧一代”(90后/00后)的调查中,中国年轻人住房自有率达到70%,为全球最高。只是,这项消费究竟是不是大学生们自己的意愿,就很难讲啦!
"佛系"观念搭配"狼系"支出!
毕竟当代大学的消费,多数是只考虑花钱时的心情,不考虑花后的结果。
随着电商的***,便捷的移动支付对货币概念的弱化,当今大学生在进行消费时,往往更加注重商品与自身的契合性,符合自己的个性气质才是最首要的,对这个价格是否适合他们的身份,反而不太敏感。
而且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当今大学生也更在意精神上的需求。报名网络课程,到健身房打卡,背包去环游世界,把钱花在无形的知识、体魄与眼界上。在他们看来为这些付费,也是一种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并不算是浪费。
除此之外,一些学生甚至还提出了“花钱省时间”的理念,把金钱与时间画等号,能用钱解决的事情,绝不多耽误时间,他们认为青春中最宝贵的时间,是远比金钱重要的。
从我的问卷数据和***访结果来看,受访大学生中理性消费观念是主流: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不会过于奢侈,也不会吝啬。但是,在他们中存在的这种一边自称着佛系人生,一边却又进行着狼系消费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操作上的矛盾,却为他们在收入与支出上可能会出现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这次的调查问卷,让我们看到了当今大学生拥有的巨大消费潜力,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的前兆。但对于目前大部分仍无稳定收入的大学生,靠什么来满足自己这些需求?他们光鲜的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请留下你的观点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pele.com/post/13055.html发布于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