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品德调查报告论文-大学生个人品德调查报告论文怎么写
大学个人发展标准?
关于大学个人发展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学术成就:包括课程成绩、科研成果、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这些成果反映了学生在学术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社交能力:包括参加社团、组织活动、担任学生干部等。这些经历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参加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英语水平、口语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国际化背景下学生必备的素质,对于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自我反思等。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价值观和品德:包括诚信、责任感、尊重他人等。这些品质是成为优秀社会公民的基础,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大学个人发展标准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学术成就,还涵盖了社交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价值观和品德等方面。这些标准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良好品德的大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名校毕业和道德成正比吗?
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著名典故,可见生活学习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影响巨大的。一个积极向上,充满人文关怀,蓬勃朝气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三观的塑造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所以成正比。而有一些个别例外的,则说明那些已经病入膏肓,属于无药可救了。
名校毕业道德未必高尚,这就类似于有才未必有德。道德是自己自身的成长和修养的形成。名校毕业提高了自己的学识及平台,为个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已~道德修养还是看个人滴
名校录用你,考察标杆是分数,而考试科目中,没有道德这科。同样名校开设的专业中,也基本没有道德这科。专业是为就业和研究而开设的,道德的教授现阶段不是中国教育的首要目的。所以更主要的道德培养阵地还是家庭!
我们的高考科目里面没有“道德”这门课目,目前的应试教育不会鼓励学生学道德。近年来名校也不是原先的象牙塔了,具体表现在学校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而唯论文,唯成绩论,所谓的思修课也大多一群人挤在一个教室,教师说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名校与道德并无关系,
研究生跳楼,究竟谁不正常?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陶崇园跳楼******,在各大媒体圈闹得沸沸扬扬。仔细一看,又是一起青年才俊遭受导师胁迫,不堪精神压力被逼***的人间惨剧。我印象里,这类***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比较轰动的就有西交大博士杨宝德溺亡***,25岁南邮研究生跳楼***等等。扼腕唏嘘之余,我看到网上有不少评论说,现在的孩子简直太脆弱了,帮导师带个饭,做做家务,被批评几句,就想着跳楼轻生,也太经不起风吹浪打了吧!
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大概是没有亲身体会到,那种被逼绝望之下的心酸与苦楚,那种活着比死了的滋味还更加难受与煎熬!
就拿我身边同学的经历来说一说吧,或许更加直观和客观一些。
14年我如愿考取了江南地区一所985名校的硕士研究生。带我的导师是一位学识渊博,非常有亲和力的年轻学者。我很***,在读研的两年半时间里,我和导师相处一直非常愉快,从来没有遇到过新闻里经常报道的那种负面新闻。当时入学之初,我的同学兼室友小Q,被录取在号称“国家千人、泰山北斗”的海归老教授门下,一时让我们称羡不已。
可是过了大概半个月,原本脸上洋溢着自豪骄傲神情的小Q,便开始变得愁眉苦脸,郁郁寡欢,而且回来的也越来越晚。在我们的追问下,他才吐露实情:他们实验室规定上午8点半之前到,晚上9点才能离开。而且那位老教授自恃学术水平很高,丢给他一个国家重点项目,限他一周之内拿出一套新颖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个方案必须是他导师从来没见过的!
是的,你没听错!一个学富五车、纵横科研领域四十余载的学术泰斗,竟然要求一个20多岁的小年轻拿出一个他从来没见过的New Solution!
小Q说,他刚听到导师这番话时,便感觉压力山大。于是自打进实验室,便不敢懈怠。生活中,不仅各种脏活累活要抢着干,还要帮导师做家务取快递和打饭;做科研时,要马不停蹄地翻阅查遍相关课题资料,有时熬夜到凌晨一两点,还在绘图测算数据。当他把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方案图纸呈给导师看时,老教授只轻轻一瞥,轻蔑地说道:What’s new?说完便将他的图纸***地摔在地上,开始对他肆意辱骂起来。他只能强忍着委屈,连忙向导师赔不是。他说他亲眼看到,同门的师姐汇报科研进展时,也被他导师骂的泪水涟涟,一无是处。
于是来不及抱怨,他便开始继续苦思冥想,绞尽了所有脑汁,烧死了无数脑细胞,竭尽所能终于又拿出了两套方案,却又被老教授一一否决,并且还威胁他: 如果再拿不出New Solution,就直接去学院办退学手续吧。听到这句话,一向坚强、忍辱负重的小Q,这次终于噙不住眼眶里一直打转的泪水,哽咽着痛哭起来。
小Q说,那一瞬间,他感觉天旋地转,仿佛站在悬崖边,只风一吹便坠进了万丈深渊。熬了无数个夜,眼睛布满了鲜红的血丝,掉了大把大把的头发,却始终得不到导师的一丝肯定。我每次见到他时,都感觉他苍老了许多:呆滞的目光,焦虑的神情,灰白的头发,早已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吞噬得体无完肤。
后来,研一下学期开学,等我回到寝室时,发现他的床位已经清空了。听室友说,他好像办理退学手续了。我顿感惋惜,可转念一想:至少他没有想不开去做那些跳楼轻生的事,早点解脱,活得轻松一点也好!
时至今日,每当看到网上此类新闻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室友的那段经历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高校几乎赋予了导师对学生生杀予夺的权利,能不能发表论文,能不能顺利毕业都是导师一个人说了算。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导师都是品德优良,为人师表的好老师。但教师队伍中总有一些害群之马,他们一旦将人性的邪恶施加在公权力上,处在绝对弱势地位的学生,自然如同小绵羊一般被肆意践踏和宰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pele.com/post/10664.html发布于 2024-12-13